
4月23日,在乌鲁木齐市双拥模范学校市第22小学,三年级(4)班学生在老师崔迪的带领下参观学校海防角。(全媒体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在乌鲁木齐,持退役军人优待证可以免费乘坐公交车和地铁,免费游览部分景区。(全媒体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4月23日,退役军人加力肯・托呼塔森(左)、托合塔尔别克・巴克尔阿洪出示退役军人优待证免费乘坐公交车。(全媒体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4月23日,在乌鲁木齐市政务服务中心,“军人优先”的标识醒目。(全媒体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4月23日,在乌鲁木齐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民警梁乐为退役军人办理相关业务。(全媒体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贾梦妍 宋建华)双拥星火起燎原,火炬接力代相传。作为全疆驻军大市和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最多的地区,乌鲁木齐市各级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新形势下,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殷殷嘱托,赓续传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巩固发展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
“爸爸,快看!那艘军舰为什么也叫乌鲁木齐?”在乌鲁木齐市博物馆国防教育展厅,8岁的哈萨克族男孩叶尔兰・托合塔尔汗踮起脚尖,好奇地指着“乌鲁木齐舰”模型。他的父亲阿依波力・托合塔尔汗—一位曾在边防部队服役的退役军人,蹲下身轻声说:“孩子,这艘战舰虽航行在万里海疆,但它的名字永远和我们这座城市连在一起。”
这个动人的场景,正是乌鲁木齐市三十余载如一日浇灌双拥之花的生动缩影。如今,在这座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双拥之花处处绽放。街头巷尾,“拥军优属”的标语与城市景观相得益彰;社区“老兵之家”里,欢声笑语不断。这些温暖的细节,让“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深情厚谊在这片热土上永续传承,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注入强劲力量,成为新时代军民团结的鲜活样本。
荣誉到实践 双拥工作的“乌鲁木齐样本”
从1992年首获殊荣至今,乌鲁木齐连续十次摘得“全国双拥模范城”桂冠。这份荣誉背后,是一套深度融合工作创新与实践探索的“双拥密码”。
高位统筹强引领。乌鲁木齐市始终将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党委议军、党管武装、军地联席、“双清单”互办实事等长效机制。这些机制的有效运行,让部队需求与地方资源精准匹配,确保军政共担使命、军地共谋发展、军民共筑家园,形成强大合力。
政策护航显担当。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拥军支前工作的意见〉的措施》等10余项政策文件。从退役军人安置、军属就业帮扶到军人子女教育优待,这些政策全方位织密保障网络,切实解决军人军属的后顾之忧,彰显出城市对子弟兵的深厚情谊。
服务保障见实效。全市高标准建成922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在全疆首创的5个“跨省异地退役军人服务站”打破地域限制,让服务更有温度。创新培育“老兵公益志愿服务联合会”“兵妈妈双拥志愿者团队”等公益团队,已吸纳160余家社会组织和2万余名志愿者,奉献在应急救援、解困帮扶、红色宣讲等一线,推动崇军风尚从“有形覆盖”向“有效服务”跃升,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深化。
创新实践树标杆。作为离海洋最远的大城市,联合海军“乌鲁木齐舰”举办红色文化、民族歌舞、新疆美食“上战舰”特色活动,以执行第45批护航任务靠泊开展外事交流为契机,充分展示我市靓丽风采和特色文化,使之成为世界人民了解认识乌鲁木齐的“金名片”;首创跨省研学机制,组织百余名学生登上“乌鲁木齐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爱国强军的种子;将国防教育纳入干部培训与学校课程体系,邀请海军指挥学院教授为10万党员干部、师生授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举办全疆首个双拥、国防教育主题展览暨“我的家乡我的舰”打卡活动,吸引超107万人次参与,让双拥文化深入人心。
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政策保障到创新突破,乌鲁木齐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最可爱的人”的尊崇尊重,持续擦亮“全国双拥模范城”金字招牌,书写着新时代军政军民团结的动人篇章。
制度到服务 双拥保障的“乌鲁木齐模式”
4月22日清晨,退役军人张彦飞如往常般前往地铁站。进站时,持退役军人优待证“挥卡过闸”,轻松享受免费乘车服务。“现在优待政策越来越贴心,走在乌鲁木齐街头,处处都能感受到对军人的尊崇,在这里生活特别幸福。”张彦飞满脸自豪地说道。
漫步乌鲁木齐街头,双拥宣传牌醒目亮眼,传递着浓浓的拥军氛围。在医院挂号窗口、车站检票口、景区售票处,“军人依法优先”的标识随处可见,温暖着每一位军人的心。多年来,乌鲁木齐以“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为抓手,推动形成党委统筹、政府主责、军地协同、全民参与、全社会支持的双拥工作格局,让双拥工作融入城市发展肌理,实现常态化、社会化、制度化发展。
在全疆,乌鲁木齐率先实现通过优待证发放抚恤补贴,创新推出优抚对象医疗“一单制”结算服务,简化医疗补贴流程。同时,面向全国退役军人及优抚对象,推出免费乘坐222条市区公交线路、免首道门票游览30个景区景点等优待政策;首创“拥军门店”服务品牌,延伸拓展搭建“拥军联盟”服务平台,建立了“拥军门店示范街”3条,“拥军门店”“拥军驿站”160余家,示范引领带动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广泛参与,让尊崇看得见、摸得着。
水磨沟区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产业园内,各类退役军人(军属)招聘会、职业技能培训有序开展。园区不仅为入驻企业提供惠军服务,还打造了5个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已累计帮助3.9万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
如今,“拥军门店”、军创园区等特色品牌,已成为乌鲁木齐双拥工作的亮丽名片,“百业千行共拥军”的社会化拥军力量不断壮大,展现着这座城市新时代双拥工作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
军地到民心 双拥共建的“乌鲁木齐典范”
“要把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深入做好扶贫帮困、助学兴教、医疗扶持、支援新农村建设等工作。”驻乌部队官兵将这一嘱托铭记于心,始终把驻地当作第二故乡,全力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
“敬礼!”在乌鲁木齐市第136小学操场上,身着迷彩服的学生正在进行队列训练。这是新疆军区政治工作部与该校结对共建的成果――“少年军”,通过“军事日”“国防夏令营”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
在乌鲁木齐市第22小学,操场上矗立的“乌鲁木齐舰”模型雕塑格外醒目。作为全疆首家海军双拥共建小学,校园内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海军文化氛围。此前,应海军“乌鲁木齐舰”官兵邀请,该校师生代表组成慰问团登舰探访,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架起了军民互动的桥梁。
“我有幸曾参加研学,去到了青岛,零距离接触了海军,感触很深,心里埋下了参军的梦想。”乌鲁木齐市中学生姜寒宇说。自此,他就十分关注海军、关注国防。得知家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殊荣,更是由衷地高兴,自己即将参加高考,军校是他的第一选择。
每年,官兵都会定期走进乌鲁木齐县一中、乌鲁木齐市第49小学,开展捐资助学和互动活动。他们用温暖与关怀,在孩子们心中播撒爱国强军的种子,陪伴少年儿童茁壮成长。
“人民军队人民爱,人民军队爱人民。”多年来,驻乌部队在狠抓练兵备战的同时,始终秉持“驻守一地、造福一方”的信念,积极参与地方建设。无论是地质灾害的救援一线,还是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置,那一抹“橄榄绿”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群众最 需要的地方,用血肉之躯筑起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这种双向奔赴的情感互动,让军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乌鲁木齐警备区官兵杨飞说,在这里,各族百姓以真心真情对待子弟兵,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携手并肩,谱写出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鱼水情深的动人赞歌。
如今的首府大地,一桩桩暖心的拥军故事、一个个感人的拥政事迹,如同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城市的璀璨光芒,凝聚起军政军民同心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共同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