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中药调了6天,堵了几个月的胸口通了,睡眠也安稳了。”4月8日,在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病房内,62岁的患者余女士握着刘明坤的手,话语里满是惊喜。即将出院的她特意请医生再开一个疗程的中药:“带回香港接着吃,家乡的中医药让我真切感受到了疗效。”
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第三批驻点专家,刘明坤去年4月来到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担任消化内科副主任。初到诊室,她便遇到了“水土不服”——按既往经验,南方多“湿热”,治疗常用清热利湿药,但许多患者反馈效果不佳。“有人舌苔黄腻却畏寒肢冷,有人大便黏腻却脉象细弱,这些矛盾让我意识到,不能仅凭地域标签判断病机。”
一次脾胃病论坛上,当地老专家的话点醒了她:“山区湿气重,但长期劳作耗气、贪凉饮冷,易导致脾虚失运、寒湿内生,不可一概而论。”此后,刘明坤开始细致观察患者体征:多数人脉象细弱无力,舌质淡胖、边缘有齿痕,完全符合《伤寒论》中“太阴病”脾虚寒湿的辨证要点。结合临床实践,她逐渐摸索出“温中健脾、化湿和胃”的核心治疗方法。
在临床带教中,刘明坤始终围绕“建立中医辨证思维”展开工作。针对科室“西学中”医生占比高的现状,她设计了“经典条文+地域病机+临床验案”的三维带教模式。每周一下午的科室例会上,她常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条文为切入点,结合三明地区常见的脾胃病案例,现场演示如何通过舌脉辨证区分“寒湿”与“湿热”、“虚证”与“实证”。
“以前觉得中医经典离临床远,跟着刘主任学经典,最大的收获是敢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每一则经典都是打开病机的钥匙。”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邱义勇医师跟师学习一年,提升的不仅是具体的诊疗技巧,更是“从经典中找答案”的思维方式。科室里许多学西医出身的医生开始在病历中规范书写中医辨证,科室内中医诊疗氛围日益浓厚。
数据是帮扶成效的直观体现:与2023年相比,消化内科门诊量增长1.65%,病床使用率提升0.28%,疑难危重症收治比例上升6.87%,门诊中医治疗率提高3.51%。
变化背后是刘明坤对中医外治创新和科研能力的双重推动:针对住院患者拒服中药饮片的痛点,她带领团队研制“中药芳香包”,通过穴位热敷缓解肝郁、脾虚、阳虚患者的腹胀、嗳气;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她主导开发“三明清幽合剂”,为不耐受西药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案。驻点期间,刘明坤还助力科室科研发展,立项市级课题1项、院级新技术新项目1项、市级新技术新项目1项,并悉心帮助科室医生修改学术论文,推动临床经验转化为学术成果。
如今,中医辨证思维已在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生根发芽——年轻医生开始主动从经典中探寻病机,患者对中医药的信任度持续提升。
刘明坤表示:“中医传承不是一人一方的复制,而是让辨证思维在不同的土地上开出适合的花。希望每批驻点医生的不同理念能帮助三明医生不断拓展认知边界,对疾病形成更全面的认知,从而精准提升诊疗能力,让老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辨证精准、疗效确切’的中医药服务。”
来源: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