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3:04:00    

地域特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历史底蕴、民族精神等,是丰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推动地域特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与思政课程建设之间有效互通、良性循环。

地域特色文化成为思政课程内容的缘由

首先,立足新发展阶段人民需求的新变化,地域特色文化有没有与时俱进、需要注入什么样的时代特色?是亟需思考的问题。其次,地域特色文化的转化与发展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具体实践要求,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微观层面的要求。最后,根据教学内容转化的需要,实现“言之有物”和“入脑入心”的联动。地方特色文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库,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或者教材内容进行整理、转化、发展,即通过挖掘地域特色文化中的典型思政元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炼,将其转化为思政教学内容素材,由丰富“资源库”形成特色精准“案例库”,实现“言之有物”。同时,地域特色文化,是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现实,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典型案例,使得生活现实走进课堂,能够加深学生记忆和感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入脑入心”。

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建设的路径

地域特色文化的多样性,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实践场地和丰富的案例资源。如何推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在转化发展中融入思政课程建设?首先,需要加强高校和政府的合作交流。一方面政府为高校提供体制机制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以教研科研成效促进当地发展。高校是科研创新的有生力量,为地域特色文化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地域特色文化的时代吸引力。其次,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需要分类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中的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绿色资源在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时,一方面需要对丰富的案例库进行提炼与整理,形成特色,提高针对性;另一方面,需要结合专业、突出重点,发挥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作用。最后,加强与本省高校以及外省高校的沟通与合作,使地域特色文化成为重要的思政课程教学示范点,发挥地域特色文化影响的辐射效应。与此同时,应加强与本省高校的合作交流,加强教学资源的流动性,加强与外省高校的合作交流,推动地域特色文化走出省内,提高地域特色文化的影响力。

地域特色文化在转化发展中的时代意义

通过“两创”双轮驱动,地域特色文化被赋予时代内涵,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同时又立足传统。首先,从空间上,能够促进当地特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联动。地域特色文化与当地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能够推动地域特色文化的推广,提升文化的品牌形象,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社会效益,为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此外,依托地形地势,其绿色文化能够助推乡村经济发展,红色文化能够赋能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涵,有利于培育文明新风,充实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其次,从时间上,发挥短期和长期效应的联合。将文化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媒介时,文化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文化产业的短期效应为其长期效应奠定基础,群众通过参加当地文化活动,可以循序渐进提高整个地区的审美水平,充实群众的文化生活,释放长期效应;二是文化产业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应实现最优组合,彰显文化发展的魅力,产生最大效益,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作者:陈群,单位: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本文系安徽省六安市地区校级课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中推动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建设的探索——以六安为例(WXSK2022319)〕

《青海日报》(2025年04月04日 第7版:理论特刊)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