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卢陶然、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距离交易所规定的A股ESG信披截止日(4月30日)倒数十天,上市公司信披进度如何?
总体来看,截至4月20日,A股已交出1131份ESG报告,这一数量略高于去年同期,但仅有超两成(20.90%)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ESG报告。
交易所圈定的457家强制信披企业中,超六成企业(282家)已经交卷。其中保险业和建材业全部交卷,银行业、证券业、有色金属、交通业披露率排名靠前,零星几家待交卷。
若要达到去年信披季的披露数量,五一节前,上交所还需要再披露560份,深交所需要519份,北交所需要16份。接下来的一周内,千余份ESG报告或将密集发布。
有受访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ESG信披的最大亮点在于数据,质与量皆有提升,ESG报告从“形式披露”到“实质披露”的转型已然开启。尽管短期面临阵痛,但长期将为资本市场ESG生态的成熟奠定基础。随着监管规则的持续完善,企业ESG披露质量有望成为市场估值与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维度。
超六成ESG强制信披企业已交卷
所有上市公司的ESG信披需要以交易所的规范为准。 证监会指导三大交易所发布的《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指引》)已生效近一年,部分企业需要强制披露2025年ESG报告,其余企业自愿披露,每年的信披截止日为4月30日。
具体来看,确定报告期内持续被纳入上证180、科创50、深证100、创业板指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企业需要强制披露2025年ESG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自海通证券与国泰君安合并后,ESG强制信披企业由458家变为457家,今年是它们由自愿信披过渡至强制信披的最后一年。
目前已有282家ESG强制信披企业发布了2024年ESG报告,披露率为61.70%。457家ESG强制信披企业已经过“换血”,若与去年同期的信披情况做比较则不能变化。这282家中,险企和建材企业已全部完成披露,银行业(92%)、证券业(86.37%)、有色金属(92.30%)、交通业(87.5%)披露率排名靠前,零星几家待交卷。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2024年4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指引》,10月出台配套的《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南——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核心要求在于“以数据为主”的披露逻辑,将ESG报告推向类似财报的数据化、标准化轨道。“虽然尚未强制,但‘数据过渡’释放的信号很明确,监管不再接受模糊的文字描述,而是要求可验证、可追溯的量化信息。”施懿宸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此外,随着ESG信披要求细化,企业ESG报告的编制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动。施懿宸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过去由公关部门主导、第三方机构“草草代笔”的现象显著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董事会秘书牵头、专业团队深度参与的机制。“交易所的规范实际上明确了责任主体——ESG信披不再是‘面子工程’,而是需要管理层主导的合规工作。不专业的第三方机构也因无法满足数据核验要求而退出市场。”
中诚信绿金业务副总监王术玲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指引》是我国监管层面正式出台的一套详细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受到企业高度重视。在今年的ESG报告中可能呈现一定的变化。
王术玲表示,一是“双重重要性”将受到企业更多关注。企业在议题识别时,将更多关注“双重重要性”原则作为议题识别的重要依据,据当前披露信息了解,部分企业已经率先采纳双重重要性识别,并针对有财务重要性的议题提升管理等级,按照“治理-战略-风险管理-指标与目标”进行管理及披露。
二是企业将《指引》作为重要的披露标准,《指引》详细列出了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21个议题,企业将努力与《指引》议题进行对标,满足披露的规范化和合规性。
三是信息披露更加全面、规范和实质性。《指引》对不同议题的指标披露进行详细的要求,企业按照监管要求进行披露将披露的更加详细和全面,在内容上也将更加具有实质性。
千余份ESG报告或将密集发布
目前,ESG报告从“形式披露”到“实质披露”的转型已然开启。尽管短期面临阵痛,但长期将为资本市场ESG生态的成熟奠定基础。随着监管规则的持续完善,企业ESG披露质量有望成为市场估值与资源配置的重要参考维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
截至4月20日,A股已交出1131份ESG报告,这一数量略高于去年同期(1128份),但仅有超两成(20.90%)的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ESG报告。
按交易所来划分,上交所已发布了625份ESG报告,近三成(27.4%)企业已交卷,低于去年同期的信披数量。
这一转变或暴露了部分企业过往披露的“水分”。 施懿宸向记者指出,若出现“ESG报告数量同比下降”,本质原因便是市场自我净化的过程,一些往年为“凑数”而披露的企业,因无法满足数据真实性与质量要求,可能会选择不再披露。例如某服饰企业曾仅用十页纸“敷衍”ESG报告,这类“只求交卷”的做法在交易所ESG规范下难以为继。
深交所已有501份报告,不到两成(17.48%)企业交卷,高于去年同期的473份。
北交所仅有5份报告,1.89%的企业交卷,去年同期也仅有9家交卷。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131份报告中,有350份仍命名为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华利集团、中航西飞、民生银行同时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
业内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按《指引》规定,社会责任报告与可持续发展报告是两种报告,不能混为一谈,所有上市公司应按交易所规定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已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的企业无需再披露社会责任报告。
他进一步指出,当前ESG信披正经历“先降后升”的阶段性调整。当前处于第一阶段,以“数据过渡”为核心,企业可能会因为短期不适应规范而谨慎信披;第二阶段或将参照港交所“不披露就解释”机制,迫使ESG未信披企业说明理由;最终迈向强制性披露。“短期数量下降是‘挤水分’,长期看,随着监管压力传导,企业将从‘随意披露’转为‘谨慎披露’,最终转向‘脚踏实地、合规披露’,进而推动披露率回升。”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若要达到去年全部的信披数量,五一节前,上交所还需要再披露560份,深交所需要519份,北交所需要16份。接下来的一周内,千余份ESG报告或将密集发布。

(图说:与去年同期相比,三大交易所截至4月20日的ESG报告数量。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整理)
截至4月20日,有265家公司在北交所上市,而去年同期仅有21家发布了ESG报告。为何北交所ESG信披率较低?
王术玲对记者分析称,北交所不对ESG报告作强制性披露规定,主要以鼓励为主。在三大交易所下发的《指引》中,仅北交所未明确强制披露主体要求。
“相对于其他板块上市公司,北交所多为成立时间较晚的中小企业,在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规范要求方面较大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对于区别于传统财务指标的涉及众多详细统计的生产经营ESG指标的信息披露也带来较大的难度。”王术玲指出,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尤其是“专精特新”企业,不以盈利为必要前提,与沪深交易所形成错位发展,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说具有特殊的战略定位,其在ESG发展战略方面的认识和动力不足。
施懿宸也对记者强调,ESG披露本质是企业管理能力的“试金石”。从“只求有报告”到“合规披露”,需要搭建数据收集、验证、分析的全链条体系,这对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并非易事。对此,施懿宸建议监管层可考虑分阶段设置披露要求,给予中小企业更多能力建设时间,同时通过行业培训等方式降低合规门槛。“ESG不是‘选择题’,而是企业融入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北交所企业需要跨越的,不仅是披露数量的差距,更是管理体系现代化的鸿沟。”
王术玲告诉记者,根据历史近三年的ESG报告数量持续以4%-6%的速度增长,在近两年国内ESG相关信息披露监管越发严格和规范来看,2025年相关报告披露仍会呈增长状态。根据以往披露规律,叠加企业ESG相关信息披露更加规范和严谨的需求,一般企业主要集中于3月末和4月末的截止日进行披露。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