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光融媒讯(记者 袁萍 通讯员 袁义涛 王潇)日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今日说法》两会特别节目以《暖心的援助》为题,专题刊播了寿光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充分发挥法律援助职能,历经三年、九个程序,帮助到寿务工人员左某争取到工伤赔偿款的典型案例。
左某的成功维权,正是寿光市法律援助为民解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寿光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秉持“应援尽援、应援优援、应援速援”理念,以创新服务机制、延伸服务触角、优化服务效能为核心,打造了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体系,不仅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维权难”问题,更以法治之力浸润了民心,筑起一道坚强的法治后盾。
创新服务路径
从“坐诊”到“寻诊”法援“活”起来
“没想到还能拿到赔偿款,感谢寿光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和韩律师的帮助,让我这个外乡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说话的是内蒙古来寿务工人员左某。
2021年5月,左某在寿光务工时不慎从高处跌落,导致颈部严重受伤。由于企业规模较小,未与他签订劳动合同,且企业负责人在他受伤半年后注销了工厂,导致他的工伤赔偿之路异常艰难。面对高昂的手术费用和后续的赔偿问题,左某感到无助和绝望。后来,他得知寿光市法律援助中心为农民工开通了“绿色通道”,免费提供法律援助。于是,他怀着一丝希望来到寿光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求助。中心认定左某符合法律援助的条件,遂立即落实针对农民工讨薪及工伤赔偿案件当场受理、当场审查、当场指派的惠民措施,第一时间为他指派了经验丰富的援助律师韩律师。韩律师了解情况后,为其制定了详细的援助方案,先后帮助左某确认了与企业的事实劳动关系、申请了工伤认定、完成了劳动能力鉴定,并提起了诉讼主张工伤赔偿。
历时三年,先后经过9个法律程序,左某终于获得了28万元的工伤赔偿款。2025年3月,此案例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今日说法》栏目专题报道。
左某是寿光市运用法律援助手段帮扶的众多受援人之一。近年来,寿光市司法局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创新法律援助服务路径,深化便民服务措施,为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开启“绿色通道”,对符合法律援助案件的受援人免除经济困难条件审查,坚持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的“三优”原则,让困难群众深切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务的优质、高效、贴心。
为响应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建设要求,寿光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还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在原有指派律师提供诉讼代理服务的基础上,新增非诉讼法律援助服务方式。自2020年8月开始,在寿光市劳动人事争议法律援助工作站派驻律师轮流值班,为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困难职工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仲裁等服务。运行期间,工作人员发现,一些案件金额不大或案情相对简单,但维权成本较高。如果运用融情融理融法的调解方式来解决,不但可以让农民工讨薪维权少跑腿、减成本,而且也能得到劳资双方的认可。很快,“晓亮工作室”成立,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夏晓亮在这里长期从事案件受理、审查、指派等日常管理工作,对小额案件开展调解工作。同时,依托全省加强非诉讼法律服务大背景,与人社部门通力协作,逐渐开创了针对农民工讨薪类案件“非诉讼+仲裁”的工作方法,为最大限度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畅通农民工维权“绿色通道”和促进和谐的劳动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织密服务网络
构建“半小时法援圈”
打通维权“最后一公里”
82岁的程某因两个儿子推诿赡养责任,生活陷入困境,村“法律援助明白人”了解情况后,主动指导其准备材料,镇工作站审核后转交寿光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公益律师上门服务,介入调解,促使兄弟二人达成赡养协议,程某不仅解决了养老问题,还通过诉讼获判每年4700元赡养费,并顺利执行到位。
程某案例的成功办理,体现了寿光市法律援助三级网络联动的高效性,从村级引导到市级专业援助无缝衔接。
要让法律援助真正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群众,就必须构建起覆盖广泛、便捷高效的服务网络。为此,寿光市司法局主动延伸服务触角,构建了县、镇、村三级法律援助服务网络,打造“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在县级层面,设立法律援助中心实体平台,推行“自选超市”模式,实行“点餐制”服务,将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基本信息和执业特长进行公开,群众可按照自己的需求自由选择承办律师;镇级依托司法所、法律服务所设立工作站,实行申请初审和代办服务;村级配备“法律援助明白人”,即时引导群众申请援助。通过三级设立实体服务平台,寿光市实现了中心站点“一站办结”、城乡站点“就近受理”、村级站点“即时引导”,全域范围内铺开了群众“就近办、马上办”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
“为了我的事,他们往我家里跑了好多趟,最终成功帮我要回了赔偿款。”得知赔偿款到账,古城街道的刘某连连感谢。而他口中的“他们”,正是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与承办律师。
刘某因交通事故受伤行动不变,在村干部的帮助下申请法律援助。在了解情况后,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当即决定为其提供上门援助,最大程度为当事人提供便利。
服务网络全覆盖,法援“共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提供“上门法援”,是寿光市创新法律援助服务路径的又一拓展,针对高龄、重疾、残疾等行动不便的群体,援助中心常态化开展上门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优化服务机制
以“暖心细节”提升民生温度
“服务专业、暖心,帮我解决了大问题。”说起最近寿光市司法局法律援助工作人员为自己处理的一起案件,羊口镇的王某连连点赞。原来,王某因交通事故需出庭应诉,却因特殊原因无法外出,且缺乏经济困难证明等必要材料,维权之路陷入困境。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打了寿光市司法局法律援助的咨询电话。工作人员在了解情况后迅速响应,初步判断王某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但鉴于其特殊情况,决定启动“容缺受理”机制,接受其“远程”申请,并立即指派专业律师提供法律援助。最终,在律师的帮助下,王某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维护,他也在条件允许后及时补交了相关证明材料。
法律援助不仅仅是提供法律服务,更是传递法治温度、增强民众法治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寿光市司法局法律服务中心将便民服务放在首位,不断优化完善法律援助服务机制,按照科学化、集中化、便民化要求,高标准服务来访群众,实现了案件审查、咨询、受理、指派“一站式”服务。同时,针对特殊法律援助事项,推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原则,简化办事流程,实行一次性告知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并对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实行“容缺后补”,确保受援群众能够及时获得法律援助,实现了群众“一次跑腿一遍办好”。2024年,中心容缺受理67件援助案件。
为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在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职能作用,寿光市司法局还积极组织开展“法援惠民生”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律师,利用周末、节假日等节点进工地、进企业、进社区等进行普法,对发现的有关法律援助问题主动介入,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法律援助律师担任服务专员常态化入驻“零工客栈”,群众遇到任何法律问题都可来此咨询、求助……在寿光,多形式、接地气的普法活动推进着法律援助知识上课堂、下基层,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法律援助知晓率。
为务工人员追回工伤补助,帮助长期困守家庭的妇女重获新生,帮残疾人打赢劳务合同纠纷……翻开寿光市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的法援工作日志,桩桩件件映照为民初心,连缀成“法治为民”的生动图景,是法援人“把群众急难愁盼扛在肩上”的担当。
法律援助为民生,法治阳光暖民心。下步,寿光市司法局将持续深化“法律援助+调解”多元解纷机制,拓展“法援惠民生”覆盖面,以更专业的服务、更温暖的举措擦亮寿光“暖心法援”品牌,让更多群众在法治阳光下感受到公平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