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21:25:00    

当前,成都正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数据显示,2024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1079亿元,同比增长39%,贡嘎一号、天行者一号等七款机器人产品震撼发布,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聚合行业头部资源,4月11日,2025成都市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会议举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当日下午,“人工智能+人才”“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文创”三场主题对接活动同期举办,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共促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做大做强。

活动现场

看成绩:

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二方阵、西部第一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有关负责人在会上介绍,成都正聚焦AI芯片、算力、算法、数据、场景,构建1+3+1产业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2024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破千亿、相关企业破千家,实现“双千突破”,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二方阵,西部第一。

在具体做法上,成都加快做强AI三要素,建成大型算力中心9个,算力规模从2023年的1200P提升到8700P;八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发布实施《成都市数据条例》,获批建设全国首批数据标注基地;加快推动产业技术突破,人工智能有效授权发明专利突破1万件,同比增长32%;八家企业入选2024年度AI创新应用揭榜挂帅名单,数量排全国第三。

同时,成都加快推出爆款产品,2024年发布了贡嘎一号、天行者一号等七款机器人产品,管道焊接机器人企业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成都还设立人工智能产业相关基金群,目标总规模约150亿元,举办产融对接会,帮助688家企业获得授信超105亿元。此外,成都市还成立了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以场景创新牵引产业发展。

据介绍,2025年,成都力争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增速超过30%,加快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提建议:

成都还有潜力可挖 场景打造是关键

会议指出,在基金投资、场景开放、政策扶持等方面,成都相比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还有差距,专家学者们为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表示,成都在机器人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随着DeepSeek等“杭州六小龙”的大火,城市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愈发突出。他认为,成都也应该做好规划和激励措施,扶持种子企业、重点企业发展。

蒋昌俊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长聘教授、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玲认为,成都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的中小企业非常多,但是大企业数量偏少,尤其是缺乏覆盖全国乃至世界的“杀手级”企业。

她表示,“成都在人才基数、市场体量、交通条件、创业氛围等方面已具备成熟条件,因此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

陈玲

陈玲认为,成都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她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国有金融资本,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二是核心技术,做强产业生态。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蔡光忠认为,成都的产业布局比较完善,无论是制造业、文化产业还是人工智能产业等等,都取得了良好发展,同时在营商环境、生活成本等方面也有独特优势,“我在全国各地都经常推荐成都,我们应该要有足够的信心。”

蔡光忠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蚂蚁技术研究院院长陈文光建议,成都应该以场景突破来牵引产业能级的跃升,可深度挖掘优势产业的智能化潜能。如在金融、零售等相对成熟的载体上实施AI+场景产业的标杆培育,同时打造更多常态化对接平台,加强奖励和补贴,加速场景价值转化。

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鹏建议,成都应丰富场景开放方式,引导企事业单位充分拥抱大模型。他还建议可以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与本地高校开展更深度的合作,培训高端人才。

北京百川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王小川也认为,从应用场景出发,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一个突破点。他建议,应重点瞄准生命科学和具身智能这两个方向,抓住头部企业。

他还透露,百川智能已经在成都完成了注册,将作为公司的第二个总部基地,并且子公司开发的智能诊断工具已经在成都落地实践,血友病的康复产品正在华西医院落地当中。

王小川

聚生态:

定期举办对接活动,持续释放AI+垂直领域潜力

当日下午,会议特别设置了三场特色对接活动,借成都七中建校120周年校庆的契机,举办了成都七中人工智能领域杰出校友合作对接会,邀请了老中青三代成都籍人工智能领域杰出校友回蓉,共商助力城市发展大计。

活动中,来自全球人工智能头部企业、顶尖高校、独角兽企业校友代表提出在人才、资本、场景等多个方面与成都的合作需求,成都科创投集团、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AI大模型创新应用产业园、高新区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武侯区悦湖科技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园、成华区龙潭机器人特色产业园等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园区、投资机构代表在现场进行了对接交流。

另外两场产业促进活动由成都本土企业与睿创新和明途科技发起,分别围绕人工智能在外科手术、文创消费主题探讨跨界协同路径,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落地。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未来将依托专家委员会常态化工作机制,定期举办细分领域专题对接活动,持续释放AI+垂直领域潜力,助力成都全力迈进“全国第一方阵”。

红星新闻记者 王俊峰 摄影报道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