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唐朝是一个诗人层出不穷的朝代,也是一个诗歌层出不穷的朝代。在唐朝的诗坛中,广为传诵的诗有不少,有些因人而成名,有些因内容而成名,有些因思想而成名,也有些因其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而成名。
在唐朝的著名诗歌中,有一首乐府诗不知是何人所作,也无人知道它具体创作于什么时间,只知它在中唐时期传唱度极高,并一直流传至今。它是一首诗意单纯却不单调的乐府诗,全诗只有四句,意在劝世人珍惜时间,珍惜眼前,不要浪费年少好时光,把握好机会,不要在失去之后再去后悔。这首诗便是《金缕衣》。

金缕衣原指用金线织成的衣服,象征高贵的身份,后来也代指荣华富贵。
《金缕衣》一诗中劝世人“莫惜金缕衣”,意在劝人们不要贪于享受荣华富贵,不要贪图贵重之物。诗的前两句用了一个“莫惜”,一个“惜取”,两词之间既有重复,又有对比,起到了加强语气和强调主旨的作用。同时,将“金缕衣”与“年少时”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年少光阴最为珍贵。
诗的后两句同样在强调“珍惜时光、莫负光阴”,也同样是劝说的语气,只不过不似前两句直接点明主旨,而是引用了“折花”这样一件平常事,用“空折枝”说明时光一去不再回,若是不珍惜眼前的时光、人或物,失去之后便只能后悔了。一个“空”字,既写出了枝头花落枝秃的景象,也写出了虚度时光后悔的心情。
从艺术角度来看,此诗采用了别致的修辞,用简单的语言创造出了美好的意象,通俗易懂,加之配了优美的旋律,这也是该诗能够深入人心、流传甚广的原因之一。

金缕衣
【唐】佚名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我劝你不要只知道珍惜那些荣华富贵,而是要懂得珍惜少年时光。枝头有花的时候你不去折,等到花都凋谢了才去折就晚了。
最美的时光,不过青春年少。最好的我们,恰在青春年少。
年少时,我们总是拥有无限的资本,不需要特别的保养,就拥有满脸的胶原蛋白;不需要大把地服用营养品,就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不需要长时间的休息,就能充满活力和朝气。
随着我们的年龄渐渐增长,我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增加了阅历,拥有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也习得了更多能力。我们得到的越来越多,可失去的也越来越多,比如青春、比如活力、比如健康。
我们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衰老。起初,我们看不出来,意识不到,直到某天,我们的脸上能够看到明显的皱纹,头上可以看到清晰的白发,身体时不时感到疲累和酸痛,肢体也再不像曾经那样灵便,我们才会发现,时光竟然就这样流逝了,即使我们不愿理会,不愿承认,我们也已经不再年少了。此时,再想自由自在地做想做的事,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光阴易逝,年华易老。再多的金钱也买不回年少的时光,今日若是不珍惜,老来必然会懊恼,悔恨自己当初为何荒废了那么多青春。很少有人一生都不会后悔,但珍惜每一寸青春年少时,珍惜眼前人,珍惜眼前事,才能让自己在生命的尽头少一些悔、少一些憾。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唐朝诗人孟郊命运多舛,早年屡试不第,中年考中进士却仕途艰难。加之经历过藩镇之变,见过了世间的苦难,所以他创作的反映生活、表达愁苦感情的作品较多,只不过这类诗歌并不得到所有人的赞赏。在他的诗作中,还有一些古淡闲雅的诗歌,虽然这些诗歌在他所在的时代并没有引起人们注目,但在后世却得到一致好评,并广泛被世人传诵。
孟郊的诗多为五言古体,其特点为语言平实质朴,但在用词上却刻意求工。在写诗时,他既沿用了汉魏六朝五言古诗的传统,又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使诗歌具有独创性。他的大多数诗都情感真挚、自然流畅,令人印象深刻。
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比较容易对人生产生大彻大悟,在苦海中挣扎过的人往往更容易看清人生。孟郊的一生算得上是不顺利的一生,但他一直认真地生活着,认真地学习着,认真地写着诗。其中,《劝学》是一首劝世诗,该诗表达的是劝人珍惜时光、潜心向学的主旨。特别是最后的“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两句尤为深入人心。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石头只有被击打之后才会产生火花,如果不被击打,就一点烟都不会冒出来。人也是如此。人的知识不是天生的,世人只有学习之后才能明白事理,懂得知识,如果不学习,就什么都不明白。
世间的所有事,只有自己亲自去实践、去体验了,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从中获得知识。别人得到的知识再多,也都是别人的,不会属于我们。我们必须趁早努力,毕竟人的青年时期就那么短短十几年,一旦过去就再也没有了。

人生在世,最无用的一个词就是“如果”。很多人喜欢在事情发生之后悔不该当初,懊恼地说“如果当时”。然而,时光不会倒流,如果永远只能是如果,不可能变成真的。
有的人在年少时总以为时间很多,长大离自己很远,于是学习的时候心不在焉,总想要偷个懒、走个神,将不喜欢的、不想做的事一拖再拖。一不小心,时间就这么过去了,再想回也回不去了。
一个又一个今天成为了昨天,一个又一个明天成为了今天,最后也终将成为昨天。把希望都寄托在明天是不现实的,只有把握好每一个今天,全心全意地过好每一个今天,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开拓自己的思维,今天才会更加有意义。
有的人在步入职场后,才开始怀念上学的时候,感叹自己曾经不够努力,学得不够充分,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希望能够再有一次回到校园的机会。有的人在工作后想要再学些什么,却碍于日常的琐事太多,工作太过繁忙,没有长时间安静学习的机会。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少时过得越轻松自在,年长后就会过得越辛苦。想要以后的生活过得不费力气,必须在年少时拼尽全力。珍惜能够安下心学习的时光和机会,在最好的年纪里努力学习。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字有道,号灵溪,生于唐朝末年,著作有《灵溪集》7卷行世,今编诗1卷。
王贞白一生创作了数百首诗作,在唐朝末年的诗坛中颇负盛名,他自己也常以此为傲,并十分狂妄自负,只愿与诗坛前辈交流,不屑与其同期或在他之后的诗人互通诗作。关于这一点,可从他在写给“芳林十哲”之一的郑谷的诗中称自己的诗“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一事中看出。
唐朝末年,社会动荡,到处兵荒马乱,各地的学堂也都在战乱之中被摧毁了。很多读书人无处可去,只得躲入庐山,一边避难,一边继续学习。王贞白也是这些读书人中的一员。

庐山五老峰南有一处白鹿洞,此洞并不是真的山洞,而是由环状山峰形成的一处天然景观。唐人李勃曾在此处隐居求学,因其饲养了一匹极通人性的白鹿,世人将称他为“白鹿先生”,又将此处称为白鹿洞。此处三面环山,松竹翠绿,清溪潺潺,风景优雅,环境静谧。这些读书人们便时常聚集在此处,讨论学问。
在白鹿洞读书期间,王贞白十分用功。因为学习得太过投入,他完全没有注意到时间的流逝,以至于不知不觉中一天便过去了。有一天,他猛然发现春天已经过去了,心中十分感慨,认为想学的东西太多,而时间却过得太快,让人总觉得不够用。于是他以《白鹿洞》为题创作了一首诗,通过描写自己的读书生活,来表达他对光阴飞逝的感慨,以及自己对时光的珍惜。
世人常用《增广贤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来劝人珍惜时光,却少有人知其中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一句最早便是出自这首《白鹿洞》。金子珍贵,应该珍惜,时光也同样珍贵,同样值得珍惜。王贞白在写下这一句诗时,或许只是抒发内心的感慨,并未想过这句诗会成为千古名句。而这句诗对后人的启发却是十分深远。

白鹿洞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读书读得太过专注,不知不觉中,春天已经要过去了。时间如此宝贵,每一寸光阴都像黄金一样珍贵。
如果不是有来往的道人与我开玩笑,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应是还在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呢。
关于时间,人们总是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快得让人措手不及,有些人觉得时间过得太慢,慢得让人饱受煎熬。其实,时间的速度从来没有变过,我们会对它产生不同的看法,只是因为我们所站的立场不同。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时,就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上课时,无心听讲的人想要逃离,一心盼着下课,于是总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勤奋好学的人想要多学一些知识,多问一些问题,于是总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同样的一场电影,有些人看到一半就希望快点结束,是因为他们对电影的内容不感兴趣;有些人从来不关注电影播了多久,还剩下多久,是因为他们正全神贯注地享受着电影带来的乐趣,所以才会在看到片尾出现时还觉得意犹未尽。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与其在无所事事中消磨时光,或把时间荒废在无聊的消遣中,倒不如打起精神,让生活充实起来。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不但让生命更加有意义,也让自己过得更愉快。